2011-06-12

差序格局下的資源分配




















「在德國,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,我沒有說話--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;
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,我沒有說話--因為我不是猶太人;
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,我沒有說話--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;
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,我沒有說話--因為我是新教徒;
最後他們奔我而來,卻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。」



人類是不是有種惡習,如果不是自己的權益受到威脅了,通常選擇視而不見?
透可板上吵的沸沸揚揚的日文系選課事件,有篇文章的論點就是這樣,
但究竟是不是應該先保障本科系學生的選課權益,
雙修輔系學生,所謂的「外系學生」次之,這個是很值得討論的。


至少,我是不認同這樣的看法。


--

基本上我是同意的,大學生選課應該採取自由機制,
甚至是市場機制,由學生來選擇適合的課表,
按學生的學習興趣與需求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課表。
(至少被當也心甘情願?)

當然好課、好過的課大家搶,但個人認為,
能否學到東西、爾後會不會有競爭力,
那又是另外一個討論命題了。

或許這樣的「配課」事件,追究到底會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,
最終還是得回到學校(系上)制度的調整必要性,

畢竟,每個系規則不同,就我所知,
至少敝系的選課邏輯相對之下便比較完善,
但也有可能是因為我為受到該體制的迫害,而存有的盲點也說不定,
而且每個系的背景與學生組成也不同,

但當非少數的學生都有了異議、並且受到知識尋求的迫害時,
學校是有義務討論並且出來說明的。

那麼該回到一開始所引述的那段話,
原po提到的,

「選課機制上應該有優先順序:1.延畢 2.大四 3.大三 4.大二 5.大一 6.外系」

我覺得不妥的是,「外系學生」(此指輔系)屬於最後的原因,
會是因為使用者付費這個邏輯,

再怎麼說輔系的學生也屬於東吳大學的學生之一,
也繳納了東吳大學的學費,既然申請到了日文系的輔系課程,
理當就該享有與日文系學生相同的受教權,
而非在一開始的起跑點上,就將「外系生」擺於最後,
沒有辦法提供配套措施,那麼開放輔系上就應當聲明等,


更甚者,我會認為,
體貼非日文系學生(雙修、輔系),
應當在必修課衝堂時,給予配套措施(原科系或日文系都是),

而非那麼硬的,擺明:抱歉喔,因為你是外系生,所以掰囉,我們也很遺憾。


說實在的其實我也一直在想,何以在有限資源中,
我們選擇的總是先照顧自己人呢?
但在中國人最愛的差序格局概念中,這似乎無解。

說來猖狂,我曾經在某年的暑假,打電話去貴系辦抗議過,
因為日文系的朋友某科曾被當過,雖然後來修過了,
在新的學年度卻無法同等於其他同學,由系統預選進階課程
因衝堂的原因,使其差點須面臨不得不延畢之窘境。

當時詢問其原因,對方只回了電算無法做這樣的設定諸如此類的踢皮球狀況,
以現在的科技,與專業人員的技術,我不相信這是無法克服的,
不客氣的巴了幾下電話那頭的人的臉,請貴系與相關單位做溝通調整

當然,不意外的,選課的窘境還是存在,


說穿了,選課問題已久,學生無罪,這是結構面上的問題,
系上制度上、學校資源上的問題,
學生應當做的是團結,以正當管道向上反映,
而非再去分誰該先獲得資源、誰又該去假賽、抱歉,



沒有爭取,就不會有任何改變。
不發聲,就會被忽略,

漠視別人的權益被剝削,難保自己不會是制度面上的下一個棄子。

個人一點淺見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